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2006年全市建设工作落实情况
发布日期:2008-03-28 14:10 来源:温州市 浏览次数: 字号:[ ]

  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2006年全市建设工作总结

2006年,市县两级建设、风景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建设厅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依靠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破难题、抗大灾、抓发展、促和谐,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建筑业稳步发展。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有19家建筑企业晋级二级资质,1家企业晋升一级资质,8家报升一级,温州中城建设集团成为我市首家报升特级资质企业。新成立了市场需求的各专业企业34家,其中建筑劳务企业7家。在宏观经济调控和房地产开发降温的形势下,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8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省外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34.1%;建筑业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11.8%;建筑业创税11.1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8.6%。

  为加快建筑业发展,2006年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下发了《温州市建筑业“十一五”规划》,并起草《温州市促进建筑业发展若干政策和措施》上报市政府。大多数县(市、区)都相应制定了建筑业发展扶持政策,瓯海区还兑现了建筑业扶持资金90余万元。瓯海区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7.8亿元,成为我市首个产值突破50亿元的县(市、区)。温州中城建设集团2005年度资产和营业收入都超过20亿元,排名全省建筑业企业集团第16位。

  (二)建筑市场不断规范。加大了工程招投标监管力度,市区完成施工招标221项,中标造价50.2亿元,全市应招标工程招标率和应公开招标工程公开招标率均达100%,“无标底招标”推行率达99%。修订资格预审办法,对部分工程实行资格后审,保证了市场充分竞争,有效防止了串标、围标情况的发生。在95个项目中推行了电子投标、评标的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使市场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成立温州市工程招标投标协会,完善了招投标行业管理机制。

  加强了工程造价指导。建立建筑材料价格信息网络,根据市场变化测算工程成本警戒线,制订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操作规程,提高了工程造价咨询成果的质量。全年市本级受理合同备案140份,合同金额52亿元,其中实行履约担保132份,比重达89%以上。

  清欠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4月,我市提前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清欠任务,共清理2003年底以前拖欠的工程款项目388个,收回拖欠款6.76亿元,是全省第二个全面完成清欠任务的市。在此基础上,又提前解决了2004年以来新发生的13个拖欠工程款项目,清欠金额4272万元。

  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大部分县(市、区)制定了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实施办法,并积极开展市场稽查,对违法违规行为等不诚信行为开始记录和公布。市场行为不断规范,建设各方主体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意识不断加强。

  (三)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注重了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市区在建监督工程试桩、基础施工、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时,组织巡查280次,发出整改通知书811份,及时消除了质量隐患。开展了质量月活动,对6家施工图审查机构、24家检测机构、107家监理单位的质量行为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有4个工地被责令停工整改,4家检测单位被责令暂停承接业务。强化了建筑工程室内环境、建筑玻璃应用、商品混凝土质量专项检查,对市区296个在建工地进行了建筑材料使用情况的检查,及时改正存在的问题。全市工程实体质量未发生大的质量事故,受检工程的整体质量处于可控状态。2006年,全市房建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创“钱江杯”优质工程6项,“钱江杯”优秀勘察设计8项,创“瓯江杯”优质工程32项,“瓯江杯”优秀勘察设计40项,温州建设集团施工的华侨饭店改扩建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召开四次全市性安全生产大会,组织了四次地毯式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了“铁网三号”行动、安全生产月活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出台了《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制度》、《建筑工程重特大事故约谈制度》等5项安全生产制度,在各级建设行政机关和监管部门中开展了规范安全管理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通过各种活动加强检查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抓好整改。共发出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289份,有51个工程被责令停工整改,4个项目被立案查处。为从源头上保障安全生产,从年初开始,我们把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三类人员”证书的审查前移到工程招投标环节,共核查了6924个“三类人员”安全证书和2282个安全生产许可证,有340家单位因安全生产资格原因未通过投标资格审查。修订了《温州市建设工程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预警机制,提高了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继续开展文明标化工地创建活动,全市有52个工地通过市级标化工地,16个工地获省级标化工地,文明施工水平有所提高,安全事故有所下降,全年共发生施工安全事故8起,死亡8人。安全生产各项指标较好地控制在市政府、省建设厅下达的考核控制指标之内。

  (四)房地产业在调整中规范。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37号文件精神,加强企业资质管理,规范房地产开发土地招投标行为,积极开展调研为市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通知》,对贯彻落实“国六条”的各项工作作出部署。按照“总量控制、区域平衡、落实项目”的原则,我局编制了《温州市房地产开发近中期发展规划》,全市各县(市)完成了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平稳, 2006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168.8亿元,同比增长9.6%;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8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1%;竣工面积41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商品房销售面积262万平方米,上缴税收21.3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6.5%。联合有关部门集中开展了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交易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新建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瑞安康欣花园通过达标验收,黄龙1、2、11组团通过1A性能认定,瑶溪居住区列入2A计划。

  (五)风景名胜事业发展势头强劲。积极贯彻落实市委王建满书记关于做好“山上、海上、晚上”三篇文章、发展旅游经济的要求,加大了风景名胜工作力度。广泛开展《风景名胜区条例》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大力开展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我市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完成了核心景区的标界定桩工作和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大部分省级风景名胜区开展了标界定桩工作和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了景区规划编制,加强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年评审通过了总规3个、详规15个,完成“楠溪江供水工程”等建设项目选址28个。积极开展文明景区创建活动,加强景区综合整治和安全管理工作,拆除违章建筑,优化景区环境,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全市各景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27亿元,接待游客  1286万人次,门票收入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48.3%和16.5%。

  (六)勘察设计、科技进步和建筑节能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了勘察设计管理,开展了外地进温勘察设计单位质量检查,共查48个单位,发现违反强制性条文28处,发出整改通知书48份。全年市本级扩初审批41项工程,建筑面积217.9万平方米,施工图审查168项工程,建筑面积411.9万平方米。全市施工图审查率达95%以上,审查发现并纠正违反强条123条。下发了温州市房屋建筑深基坑工程管理补充规定,强化深基坑工程管理。积极开展建设科研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进行了《浙江省村镇民房设计标准》等一批课题研究,外保温、节能型轻钢结构等5项建设科技项目获推广认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并在工程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初步形成了层层把关、齐抓共管的局面。各地积极开展申报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瑶溪住宅区东地块、瑞安欧瑞豪庭、洞头新城商厦、中瑞曼哈顿等7项工程申报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共计面积53万平方米。墙改工作不断推进,全市新墙材产量达12.9亿块标砖,共计保护土地2346亩,节约能源8.8万吨标煤,利废6.5万吨。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比例达到76%,烧结多孔砖产量控制在1.3亿元标砖以下,实心粘土砖(瓦)产量限制在1.5亿块标砖以下。

  (七)抗台抗震取得重大胜利。2006年初泰顺、文成两县发生地震后,我局在第一时间赶到震区,帮助受灾房屋进行质量安全鉴定、排除险情。及时组织专家编写了《泰顺、文成地震震区村镇民房重建技术指导意见》,并到有关乡镇对建设管理、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克服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等种种困难,多次到震区现场为民房灾后重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提供技术服务。

  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我市,给我市特别是苍南县等南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面对超强台风的正面袭击,我局精心组织,科学防御,奋力抗击,大决心、大范围、大力度地实施前所未有的人员大转移,全系统共转移人员49893名,有效地将台风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全市建筑工地和景区在这次超强台风中没有人员伤亡。台风过后,我们全力开展抗灾救灾,生产自救,支援灾区重建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紧急抽调11支建设队伍赴苍南县灾区突击建设了1万平方米的过渡性安置房,为灾民解决了过渡性居住问题。并大力协助倒塌危房排险拆除工作。根据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为提高村镇民房抗风抗灾能力,加强民房灾后重建技术管理,我局迅速组织专家编写下发《苍南县村镇民房灾后重建技术指导意见》,对灾后倒房重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当地建设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灾区震区的重建工作已全面铺开,基本上能按照指导意见实施,为面上的农房抗灾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示范作用,为今后农房建设管理提供了经验。同时广泛动员全系统为灾区献爱心,共捐款50余万元,由我局协助建设的苍南县霞关镇澄海灾民小区133间安置房顺利动工兴建。目前,绝不多数灾后重建农房已经开工,有40%已经竣工,预计80%以上灾民能够在今年春节前搬入新居,所有灾民能够安全温暖过冬。

  (八)促进依法行政和精神文明建设,执政水平有新的提高。一是“法治温州”的各项部署得到落实。加强了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出台了建筑节能和墙材革新政策措施、劳务分包管理办法等,建筑业发展扶持政策、住宅小区配套设施管理办法等已经提交市政府审议。根据要求制定了《温州市建设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清理和规范全系统行政执法职能和行为。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市本级全年立案查处43件,共处罚金180余万元。全面总结“四五”普法工作,研究制定了《温州市建设局五五普法实施方案》。二是全面推行“阳光建设”。全市建设系统全面实施“阳光建设”,将行政行为和公共服务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树立建设部门行为规范、廉洁高效和为民利民便民的良好形象。各单位高度重视满意单位评选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取得良好效果,2006年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满意不满意”单位评议活动中排名普遍有所提高。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深入贯彻中央防腐体系纲要和省、市委实施意见,积极构建有建设系统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全面开展建设领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了向娄爱亮同志学习的活动。四是加强了队伍建设。市建校积极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发挥了培训基地的作用,全市共培训各类人员1万余人次。重视职称评审工作,全年新增高级职称96名、中级职称283名、初级职称784名。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工作,会同市社保局、总工会、团市委组织开展全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激发了广大一线操作人员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的热情,一批选手在全省、全国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贺刚获得全国钢筋工比赛第一名。各协会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发挥了行业自律作用。五是圆满完成市里交待的各项任务,特别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安置房民生工程和五星级宾馆建设的协调和督促工作,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了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施工进度,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安置房开工、建设的协调任务。2006年,我局荣获了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市区建设先进集体、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和全省建筑节能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